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
 “德国文化与社会”硕士研究生中德联合培养项目招生简章
  
  
 一、 培养目标
 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年,是一个跨院系的研究和教学机构,旨在以综合性的视角、跨学科的方式从事德国研究,培养具有跨学科视野的相关专业研究生。自2005年签署四方协议以来,中心随之启动“德国文化与社会”硕士研究生中德联合培养项目,同时面向全校人文社科本科在读研究生招生,培养与德国问题相关的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迄今为止,中心已经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社会学系、经济学院、历史系、哲学系、教育学院、艺术学院展开了合作,并希望在未来与更多院系进行合作。
  
 二、招生条件
 
    
    本培养计划面向全校招收人文社会科学在读研究生。 
    每年计划招收15名硕士研究生。 
    申请人必须具备一定德语基础。 
     
 三、 学习计划
 (一)
 在中心项目注册的硕士研究生首先应当完成其所在院系专业培养方案所要求的基本课程,并同时学习中心提供的课程。中心学制三年。
 第一学年学习所在专业的课程与中心提供的课程(见附件一)。
 第二学年赴对口的德国大学(原则上均前往柏林自由大学及柏林洪堡大学)。除参加由中心开设的两门德国国情课之外,学生要在相关专业德国教授的指导下学习专业课程,同时为硕士论文搜集材料和进行准备。
 第三学年返回北京大学,完成硕士论文,并参加中心各项学术活动。
 (二)
 参加以上联合培养计划的中心学生需符合以下条件:
 
    
    赴德前修满培养计划中所要求的全部学分(见附件一)。 
    赴德前参加德福考试并取得符合要求的成绩:德福考试各项单项成绩不低于4分,总分不低于16分。 
    积极参加中心举办的各项课外学术活动。 
    (三)
 在德学习期间,中心学生将获得额度为670-750欧/月的奖学金,金额基本可以负担日常生活学习所需费用。中心协助每位赴德学生联系其所在专业的德国导师,通过与导师的交流,学生能够极大地提高个人专业素养和学术能力。此外,中心在柏林还设有办公室并派驻相关人员,负责照顾中心全体赴德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并专门为学生组织各类丰富有趣的体验活动,如参观联邦议会、观剧、集体出游等。
  
 四、报名方法与联系方式
 请申请人填写申请表(附件二),发送至fengyihe@pku.edu.cn
 报名时间:截止至2017年09月25日
 联系人:何凤仪
 面试时间另行邮件通知
  
  附件一:
  
 中心学生第一学年在北京大学所修课程主要由专业课程、课外学术活动和语言培训三部分组成,其基本状况如下:
 (一)专业课程
 
    
    中心学生需选修中心所提供的课程(详细课程分类情况见续表),共6学分。 
    其中在国内修4学分(共计两门课程),其中2学分为社科类课程,2学分为人文类课程;在德国修2学分(共计一门课程)。注意:本专业培养课程不计入该部分学分。 
    由德国专家讲授的德国国情研讨课。 
    (二)课外学术活动
 在专业课程之外,德国研究中心学生还将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学术活动,学生们将由此获得更为广泛的学术体验及多层次的交流机会。这些活动包括:
 1)中心举办的全校性德国问题系列讲座;
 2)中心邀请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中心和全校师生所做的学术报告;
 3)中心举办的学术会议和大型文化-学术活动;
 4)中心学术沙龙。
 (三)语言培训
 为帮助中心学生更好地准备德福考试,以扎实的语言基础应对德国学年的学习,中心每年都会接收来自德国大学的实习生,专门为中心学生开设语言提高及德福考试专题课程。此外,对于有需要参加校外德语培训班的学生,中心将酌情提供一定额度的学费补贴。
 
 续表
 德国研究中心课程
 中心为中心学生提供如下课程(具体课程见每学期公布课表):
  
 
    
     
      
      | 人文类课程 | 社科类课程 | 
 
      
      |    1.德国近现代史(2学分) |    1.德国与欧洲(2分) | 
 
      
      |    2.德国哲学(2学分) |    2.德国政治与法律(2分) | 
 
      
      |    3.德国文学(2学分) |    3.德国经济与社会(2分) | 
 
     
   
  
  对本科为非德语专业的学生提供补修课程:
 1. 德语
 2. 德国国情
  
 
 附件二:
  
 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学生申请表
 ZDS-Studentenformular der Peking Universität
  
  
 
    
     
      
      | 姓  名 Name | 民  族 Ethnische Zugehörigkeit | 性  别 Geschlecht | 籍  贯 Herkunft | 出生年月 Geburtsdatum | 
 
      
      |   |   |   |   |   | 
 
      
      | 所在院系 Institut oder Fakultät des  Studenten |       | 德语水平 Deutsch- kenntnisse |   | 
 
      
      | 专业 Fachrichtung |   | 研究方向 Forschungsbereich |   | 
 
      
      | 入学时间 Studienbeginn |   | 指导教师 Wiss. Betreuer |   | 
 
      
      | 联系方式 Kontaktsadressen |   手机 Handy: 电子邮件 Email: 宿舍 Wohnung:   | 
 
      
      |   本科学校 及专业 Hochschule und Fachrichtung des Bachelorstudiums   |   | 
 
      
      |  |  |  |  |  |  |